提起新中国成立时的将军,陈赓的名字绝对是响亮的。他是第一期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参与了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许多战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解放军开始颁发军衔,一共给了10个人大将军衔。陈胜是其中之一,排在第四。前面的三位分别是粟裕、徐海东和黄克诚。
很多人可能纳闷,陈赓资历深厚,贡献巨大,为什么排名是第四,而不是前三呢?实际上,前三名的大将确实都有非凡的功绩。
陈赓的成就有多惊人?
要明白陈赓为什么排第四,得先讲讲他的故事。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地主家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但他没有走寻常路。1922年,19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
1924年,他进入了第一期的黄埔军校,那是国共合作的辉煌时期,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是顶尖人才。陈赓在校期间成绩突出,连蒋介石也很赏识他,但他心中坚定的是共产主义信仰,没有被拉拢。
1927年,陈赓在南昌起义中担任营长,表现英勇。可惜起义失败了,他腿部中弹,伤势严重,只好去上海养伤。周恩来把他调到中央特科,让他做起了情报工作。
在上海地下工作的三年里,他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避开了多次危险,连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1931年,他回到红军队伍,担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的师长,在川陕边区参与了许多激烈的战斗。
遗憾的是,1932年他的腿伤再次发作,不得不返回上海接受治疗。然而,1933年他在上海被捕,并被关押在南京的监狱里。面对蒋介石的劝降,他坚决不从,宁死不屈。最终,在中共和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他才得以脱身。
抗日战争开始后,陈赓成了八路军129师386旅的旅长,在太行山建立了根据地。1937年10月,他指挥了一次著名的夜袭阳明堡,带领部队悄悄摸到日军机场,一把火烧毁了24架飞机,狠狠教训了那些嚣张的日军。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司令员,参与了上党战役、晋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斗,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承担重任,成为了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第一任院长,培养了大量国防科技人才。遗憾的是,他在1961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
陈赓一生英勇善战,机智处理情报,踏实搞建设,他的功绩十分突出。按理说,这样的成就和贡献,排在前三应该没问题吧?但实际上,他排在第四位,这就让我们不得不看看那三位究竟是何等人物了。
前三名大将的特殊功勋有多厉害?
1955年被授予十大将的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陈赓前面的三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各自都有独到的本领,功勋也十分显著。
粟裕排在第一位,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他在解放战争中是顶级的指挥官。1946年,国民党违背停战协议,大规模进攻解放区,当时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面对四倍于自己的敌人,他没有慌张,反而提议在苏中地区打一场硬仗。结果是“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消灭了五万多名敌人,打得国民党军队摸不着头脑。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他带领华野在山东山区埋伏,硬是把国民党精锐的74师全歼灭了,连中将师长张灵甫也被干掉了,吓得敌军不敢再嚣张。
要说最厉害的战役,还得是1948年的淮海战役。在这场战斗中,粟裕指挥了几十万大军,与刘伯承、陈毅共同作战,成功围困并消灭了55万国民党军队。这场战斗结束后,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解放战争的胜利大局也基本确定。毛泽东曾评价说,粟裕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头功”。
在1949年的上海战役中,他指挥部队消灭了15万敌军,同时保护了上海的经济中心,避免了城市的破坏。刘伯承称赞他“战无不胜”,这绝非空话,粟裕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确实无人能比。
有些人可能对徐海东排名第二感到不解,因为他似乎在解放战争中并未有太多表现。其实,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红军时期。徐海东曾担任红25军的军长,1935年带领部队完成了长征,到达陕北,并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共同组建了红15军团,为巩固陕甘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中央红军刚到陕北,东西很少,连冬天的衣服都不够。徐海东二话不说,从红15军团仅有的7000块大洋中拿出了5000块来帮助中央红军。毛泽东听了非常感动,说这是“雪中送炭”,对革命帮助很大。
还有一次,直罗镇战役中,徐海东指挥红15军团在雪地里埋伏,消灭了东北军四个营,把威胁陕北的敌军赶跑了。这场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才算在陕北站稳了脚跟。徐海东的功劳是在革命最危急的时候保住了命根子,毛泽东亲自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他排第二,这可不是虚的。
黄克诚位列第三,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东北战场上。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国共双方开始争夺地盘。当时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他迅速意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
9月14日,他向中央发送电报,提议派遣5到10万军队迅速控制东北地区。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他随即带领3.5万部队紧急前往东北,成功占领了四平、长春等重要城市,为解放军在东北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1946年,他担任西满军区司令员,在齐齐哈尔指挥剿匪行动,解放了许多城市。到了1947年,他的职务提升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负责粮食和弹药等物资,确保百万大军的战斗需求得到满足。
东北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基地,这里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兵工厂制造的武器、粮食和部队。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和组织才能对全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位列第三,这个排名是当之无愧的。
陈赓为什么排在第四?
看完前三名的大将,你大概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陈赓虽然功绩卓著,但与这三位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陈赓同志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在南昌起义中,他担任营长,资历非常老。不过,他有一个“短板”——受伤太多了。1927年在南昌起义中受伤,1932年在川陕地区又受伤,1933年被捕后身体更差,这让他错过了红军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
徐海东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担任军长,而黄克诚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是新四军里的高级将领,他们的职位提升比较平稳,影响力也更加持久。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赓担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司令员,打了很多精彩的仗。比如在上党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消灭了13个敌军师;在淮海战役中,他也配合主力部队成功围歼了敌人。
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亲自指挥了淮海战役和上海战役,这些战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黄克诚在东北负责后勤工作,他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战略大局。相比之下,陈赓领导的第四兵团虽然也很重要,但在级别上还没有达到大军区副职的高度,这或许也影响了他的排名。
说到特别贡献,粟裕的出色战略指挥改变了解放战争的走向,徐海东在红军最艰难时期挽救了部队,黄克诚则是在东北的关键布局为胜利奠定了基础。陈赓的成就则更为全面,无论是情报工作、战场指挥还是建国后的国防建设,他都表现出色。
但是,没有哪一项像前三名那样,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55年授衔时,中央根据军衔、资历和功勋来评定,陈赓排在第四,这也是合理的。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成为了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大功臣”。
陈赓虽然排名第四,但他做出的贡献一点也不少。新中国成立后,他做了一件大事——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军工。1952年,毛泽东亲自选中他,让他担任院长兼政委。那时候,学校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校舍,没有老师,也没有教材。
陈赓说话直中要害,他说:“解放军是猛虎,办学院就是给猛虎添翼!”他亲自跑工地,36幢大楼在七个月内就建起来了。他还制定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方针,开设了电子、原子、导弹三个系,为“两弹一星”培养了大批人才。钱学森都夸他“创造了奇迹”。
陈赓非常尊重知识分子,亲自邀请专家,并把最好的宿舍安排给教授,自己则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吃饭,了解他们对教学的需求。
1954年,他成为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9年又升任为国防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推动国防科技的进步。1960年,他还前往越南,帮助那里的抗美斗争,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然而,1961年,他因病去世,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军事学院和众多的科研成果。
陈赓位列第四,并不是因为他不够出色,而是因为前三位的贡献实在太突出。粟裕在战略指挥上的才能、徐海东对红军的支持、黄克诚在东北的战略部署,都在关键时刻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赓的一生贡献广泛,从革命斗争到国家国防建设,他用58年的岁月展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尽管他在开国将领中排名第四,但他的地位和成就无疑属于顶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