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大脑都藏在哪儿?
高志凯在观察网采访中提到,美国许多人工智能数据库,实际上隐匿于,冷战时期留存下来的山洞之中。
那些地方处在地下,经过了结构加固,具备防爆的能力。
然后他提到了我们国内的数据库,一般都是建在平坦且开阔、交通便捷的地方。
他直白:我们绝大部分的数据库,平时看看好看。但真要是哪天开战了,首轮打击之下,它们肯定,躲不过去。这个判断,我核实了一下,并非夸大其词。
冷战时期,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以及在弗吉尼亚州等地方,修建了上百个地下掩体。起初是为了抵御那具有强大威力的原子弹,之后便被改造成了数据存储的重要中心。
例如在堪萨斯城附近的SubTropolis中,此地下空间,大概占地450万平方米,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全球最大的地下办公园区。此地不但存放着各类文件,还安置有亚马逊和IBM的服务器。
还有犹他州那座NSA情报数据中心,据《华盛顿邮报》披露它拥有着上百PB的存储能力,在设计之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电子战以及电磁脉冲防护。
反观我们这边,很多公司在城市里的那些数据中心,或许楼上一层是咖啡店,而楼下一层则是健身房,其外墙贴着高端科技园的广告,进门时还得刷脸。
去年某东部省会的数据机房因遭遇到极端高温,出现了短路状况。当地应急部门借助干冰,来进行降温,仅仅维持了大概,半天的时间。可是紧接着后台系统就开始出现卡顿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整整一整晚。
这仍是和平年代所遭遇的极端天气,倘若真的出现突发状况,这些颇为先进的数据堡垒,究竟能够支撑多长时间呢?
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在安全这个维度上总是慢半拍。
高志凯提及,以后需多留些心眼。这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担忧。你回过头来,好好瞧瞧三线建设时期,那才真正是,关乎国家安全层面的,切实举措。
从1964年开始,中国在西南以及西北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着手进行规划并部署重工业基地。
那会儿好多人都不太明白,觉得这些地方离城市远,交通状况不好,资源也相对少。
可过了几十年,再看这些地区,在那关键的时候,真的稳稳地将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给撑了起来。
像四川攀枝花、贵州遵义,当年所修建的钢铁厂、兵工厂到如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在正常运行。
在这之后,包含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付出的才智与辛劳,他们凭借实际的举动,证明了这些区域所具备的重要战略意义。
我们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呢?国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我之前听着好似标语一般,可如今细细想来,却真真切切地有着现实之感。
尤其在当前这个态势下。
我查了下数据,2024年全球数据总量首次突破150ZB,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量年增速超过30%。而这些养AI的数据,不只是互联网的,还有工业传感器、智能终端、卫星遥感,甚至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在贡献。
换句话说,谁掌握这些数据,谁就掌握未来算力的命门。
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把命门都挂在了明面上?
不只是数据库,我觉得我们很多高技术设施都陷在一个看起来现代化的陷阱里。你想想我们搞芯片研发的园区,往往也建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为了吸引人才嘛。
量子通信实验室、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科研重地,也爱扎堆在宜居宜业的高新区。讲真的这样搞是便捷了日常,但也实在太脆弱了。
你说要不要学美国那套,把关键系统往地下挪?
你可能会说,我们是和平发展嘛,不需要太紧张。但我觉得这个心态才是真正该警惕的。和平是阶段性的,不是结构性的。结构上一旦你不做防范,等到形势变了,就会处处被动。
我看到有人提议干脆把当年的三线建设遗产重新启用,用来布设AI训练中心、国防级数据库以及高风险科研设施。你要说没道理,我确实反驳不了。
比如贵州那几个原来的矿洞,稳定湿度低电磁干扰小,天然就适合做大型数据存储。重庆的大巴山深处,还有不少废弃厂房,现在荒着,但是基础结构仍在,交通也已经打通了。倘若能进行一些修复,未必就不能派上全新的用场。
说白了,这不光是硬件问题。
它背后其实是战略观方面的问题:我们是继续,把高技术当作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呢,还是将其真正视作国家战略安全的一环?
这两者的区别不在于造多少栋楼,发多少张证书,而是你愿不愿意让好用让位于可撑。
我问了几个做基础设施规划的朋友,他们说现在很多新项目一上来就是宜创、宜居、宜融这套话术,越靠近商圈越加分。
可问题是,一旦发生极端事件,地铁停运、主干道封锁、网络瘫痪,这些漂亮的指标有用吗?
这不是杞人忧天,是现实备份。
想到这我忽然明白高志凯为什么要说那句话。
他不是唱衰,而是提醒我们别只看今天的便利,更要具备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判能力。
老祖宗讲“深山藏珍宝”,这不是玄学,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