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被我国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我国双碳工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光伏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形式,通过转换太阳能为电能,无需消耗化石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有害物质,具有无污染、无噪音、无排放等优点,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渐提高,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转型。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回收周期仅为1.3年,以使用寿命30年计算,光伏发电系统约29年都是零碳排放。经测算,光伏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3~50g/kW·h,而燃煤发系统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800g/kWh。光伏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化石能源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过程可以有效减少碳的排放,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因政府补贴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光伏市场在供需两侧都得以快速增长,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光伏发电全方位化的产业链规模。在制造规模、产品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以及产业体系建设上均已发展至国际顶尖水平,并长期占据着全球光伏市场的龙头地位。
2013年至2023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59%和41.15%。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全年我国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8亿千瓦,同比增长28.0%,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
现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和生产国,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达216.88GW,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6.09亿千瓦,同比增长 55.2%,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产量占比均在80%以上,在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二、光伏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
2024年,光伏产业相关政策频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多项政策,旨在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在保证经济性的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以降低至90%。这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空间,鼓励在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
2024年6 月4 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对500千伏及以上配套电网项目的规划调整,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也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2024年6月6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对风电和光伏资源的全面普查工作的启动。通过普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资源分布,为光伏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并印发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进一步规范光伏行业制造项目,强调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对落后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有效管控,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行业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加剧了行业竞争以及产能的无需扩张。从国内市场看,上游光伏制造扩产加速导致产能规模阶段性超出市场需求,价格竞争让企业陷入亏损,对产业中长期技术创新投入有断崖式下降风险。下游应用,光伏电站非技术成本占比提升,部分区域光伏开发背负的产业配套、生态治理、“减补”等非技术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从国外市场来看,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海外出口。具体面临问题如下:
1.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2.贸易壁垒,出口受阻
3.技术创新,竞争加剧
4.融资困境,资金链紧张
5.环保压力,可持续发展挑战
四、采取应对措施
光伏产业面对多重困境,我国光伏产业需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开发高效率、低成本、差异化的光伏产品,增强竞争力。
3.开拓多元化市场,降低出口风险。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分散出口风险。
4.加强国际合作,应对贸易摩擦。积极参与国际光伏标准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加强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大环保投入,推动光伏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6.完善融资机制,缓解资金压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拓宽光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7.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光伏行业人才培养,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光伏行业,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五、光伏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光伏产业未来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维,提高发电效率和系统稳定性。同时,光伏产业也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持续创新
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3.产业链协同发展
4.金融支持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