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制度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润滑剂,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近日,股转公司发布了二季度做市商评价结果,东北证券等机构在综合评价中表现突出。这份榜单的发布,不仅为投资者观察市场运行提供了参考维度,也折射出当前新三板市场生态的某些特征。
1.评价体系聚焦三大核心维度
股转公司对做市商的考核并非简单以交易量论英雄。从公开信息看,评价体系主要涵盖报价质量、交易质量和合规经营三个层面。报价质量关注做市商能否持续提供合理买卖价差,交易质量则考察其成交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合规经营则是一票否决的红线。这种多维度的设计,避免了机构为冲量而忽视市场稳定性的短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部分排名靠前的做市商在中小市值股票上的报价覆盖率明显提升。以东北证券为例,其服务的创新层企业中,有超过80%的股票日均报价时间占比达到95%以上,这意味着投资者在多数时段都能找到交易对手方。
2.头部机构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
从评价结果看,排名前列的做市商已形成各自的特色策略。有的倾向于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深度研究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有的则专注于传统行业,利用行业经验精准定价。这种分化反映出做市业务正从同质化竞争向专业化服务转型。
市场人士分析,做市商资源正在向研究能力强、风控体系完善的机构集中。二季度数据显示,评价靠前的做市商平均每只股票配备的分析师数量较行业均值高出30%,其发布的定价研究报告被机构投资者引用的频率也更高。这种"研究赋能流动性"的模式,正在改变单纯依赖资本金优势的旧有逻辑。
3.市场流动性结构发生微妙变化
评价结果发布同期,股转系统数据显示,二季度创新层股票日均成交金额环比增长约15%,其中做市股票贡献了增量的六成。但细看数据会发现,流动性改善并非均匀分布——部分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交活跃度提升显著,而长尾股票仍面临流动性瓶颈。
这种分化与做市商的资源倾斜不无关系。排名靠前的做市商普遍采用"优中选优"策略,将更多资源集中在基本面扎实、成长性明确的企业上。某券商做市业务负责人透露,其团队二季度对持仓组合进行了主动调整,减持了20余只交易持续低迷的股票,将腾出的资金集中配置到10余家核心企业。
4.技术赋能催生做市新形态
值得关注的是,本季度评价中部分机构的排名提升与其技术投入密切相关。算法交易、智能风控等工具的广泛应用,让做市商能够更高效地管理数千只股票的报价。有从业者举例称,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调整价差策略,某只股票的日均成交笔数提升了40%,而报价偏离度反而下降了15%。
但这种技术驱动也带来新的挑战。市场监测发现,当极端行情出现时,部分过度依赖算法的做市商会突然收缩报价范围,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这提示做市商需要在技术效率与人工干预之间找到平衡点。
5.中小券商如何寻找突破口
在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下,区域性券商和中小机构并未完全失去机会。评价结果显示,部分中小做市商通过深耕特定区域或行业,同样取得了不错的表现。例如某中型券商聚焦长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企业,通过与企业保持高频次调研沟通,其做市股票的平均买卖价差较行业窄20%。
这种"小而美"的策略证明,在资金规模不占优的情况下,做市商可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市场。有分析师建议,中小机构可考虑与产业资本合作,利用产业方对细分领域的理解优势,共同提供更精准的流动性支持。
从长远看,做市商评价不仅是机构间的竞技排名,更是观察市场健康度的晴雨表。当更多做市商愿意深耕企业价值而非追逐短期交易量时,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流动性分层与价值发现的良性循环。此次东北证券等机构的实践,或许能为行业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