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湖南长沙一家电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谢某某,面对记者的采访镜头,突然情绪失控,一把抢过摄像机狠狠砸向地面,设备瞬间粉碎。这一幕被同行记者拍下,迅速引爆网络。当晚,长沙警方发布通报,谢某某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刑事拘留。
图片来自网络
这起案件背后,不仅是一台价值数万元的摄像机被毁,更关乎新闻监督权、企业诚信与法律底线的激烈碰撞。今天,我们从法律、媒体权益、企业管理三个角度,解析:为什么砸摄像机可能坐牢?记者采访权如何受法律保护?企业面对负面报道时,如何合法应对?
案件回顾:从“产品争议”到“暴力冲突”
1. 事件起因:不合格电缆引发记者调查
- 长沙市民刘先生购买湖南一线缆公司的电缆后,送检发现低于国家标准,遂向媒体投诉。
- 7月15日,湖南风芒新闻等多家媒体前往采访,谢某某起初回应“可走法律程序”,但随后突然暴怒,砸毁摄像机并推搡记者。
2. 企业辩解:“侵犯肖像权和商业秘密”
- 谢某某事后称,记者拍摄“侵犯隐私”,要求删除画面未果才动手。
- 法律驳斥:记者正常采访不构成侵权,企业无权强制删除合法拍摄内容。
3. 警方行动:迅速刑拘,立案侦查
- 长沙岳麓公安当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对谢某某刑事拘留,案件仍在侦办。
图片来自官方通报
法律分析:砸摄像机=犯罪?最高判几年?
1. 故意毁坏财物罪:5000元即可立案
- 立案标准:根据《刑法》第275条,毁坏财物价值超5000元即构成犯罪。
- 量刑幅度:
- 3年以下:数额较大(5000-5万元);
- 3-7年:数额巨大(5万元以上)或情节恶劣。
- 本案关键:被砸摄像机属专业设备,单台价值超4万元,已远超立案标准。
图片来自网络
2. 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 若谢某某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如当众辱骂、殴打记者),可能数罪并罚。
3. 民事赔偿:企业需赔设备+数据损失
- 记者可主张摄像机维修/重置费、数据恢复费,甚至误工损失。
企业警示:面对媒体,如何合法应对?
1. 正确姿势:正面回应,依法维权
- 若报道失实:可发声明、申请更正,甚至起诉诽谤。
- 若确有问题:主动整改,而非对抗监督。
2. 绝对禁忌:暴力阻挠
- 砸设备、抢手机等行为,不仅违法,还会让企业陷入更严重的公关危机。
记者权益:法律如何保护“无冕之王”?
1. 采访权=公众知情权的延伸
- 中国记协已发声:正当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
图片来自网络
2. 遇阻挠如何维权?
- 立即报警:警方必须立案侦查(本案即典型范例)。
- 保留证据:现场录像、伤情鉴定、设备损失清单。
谢某某的一时冲动,换来的可能是数年牢狱之灾,而企业的声誉,也在摄像机碎裂的瞬间土崩瓦解。在法治社会,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选项,正视问题、依法应对,才是企业长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