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1平方米,这是歼-20在对马海峡留给日韩雷达的‘隐形答卷’。当这架战机以麻雀大小的雷达反射信号,从宽度仅41.6公里的日韩‘咽喉要道’翩然穿越时,两国耗资千亿的反隐体系竟集体沉默!
海峡两侧的日本佐世保基地停着F-35B,韩国釜山港泊着‘萨德’雷达车,美日韩的防空网在歼-20面前像被施了‘群体致盲术’。”
对马海峡从来不是普通水道。它像一根嵌在日本九州岛和韩国釜山之间的细针,最窄处仅41.6公里,却扎着美日韩军事协作的“大动脉”。每天,从美军补给船到F-35训练编队,都在这条水道高频穿梭。。
日本把宙斯盾舰堆在长崎,韩国把“萨德”雷达架在釜山,两国还共享着美军E-3预警机的实时数据,直到2025年7月,央视军事突然甩出一段视频:一架编号清晰的歼-20,正以巡航姿态掠过海峡中线,而日韩的防空警报始终未响。
这不是歼-20第一次“隐身漫步”。早在几年前,它已飞越185公里宽的巴士海峡,那次菲律宾毫无反应并不意外。但这次不同。
对马海峡的雷达密度堪称东亚之最:日本部署了探测距离500公里的J/FPS-5雷达,韩国在群山基地架设了专克隐身的AN/TPY-2,更别提空中还有F-35的APG-81雷达织成的移动监测网。可当歼-20的航迹划过海峡,这些装备全成了“睁眼瞎”
秘密藏在歼-20的每个棱角里。它的机头像被刀削过的钻石,机身线条锋利如折纸,连起落架舱门都切成锯齿状,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用物理法则“掰弯”雷达波。
当电磁波射向机身,菱形设计会把回波导向四个固定窄波束,其他方向几乎无信号泄露。相比之下,F-35圆润的进气口像一面小鼓,雷达波一照就“咚咚”回响,0.01㎡的反射面积足有歼-20的100倍大。
真正颠覆规则的,是歼-20的“全向隐身”。传统隐身战机怕露屁股,F-22的尾喷口还得靠修形遮羞。歼-20却把发动机塞进S型进气道深处,尾喷口加装陶瓷基复合材料,连热信号都压得死死的。
东海一次遭遇战暴露了差距:歼-20逼近F-35至1公里内,对方雷达仍未告警,而歼-20的光电系统已透过云层锁定目标。事后美军内部报告承认:“侧后向隐身差距让F-35像举着火把走夜路。”
单机性能只是故事的封面。当歼-20飞向对马海峡时,真正的杀招在后方联动。空警-500预警机在数百公里外编织雷达网,数据链像无形丝线牵引着歼-20的航向;电子战部队释放的电磁迷雾,让日本E-3预警机的屏幕飘满雪花。
这种“体系化猎杀”模式下,歼-20既是刺客又是诱饵,曾有一次演练中,两架歼-20故意暴露微弱信号,诱使敌方雷达开机,随即被后方反辐射导弹顺藤摸瓜端掉阵地。
日韩并非毫无知觉。事件后日本急增购42架F-35,韩国加速测试自研KF-21战机。但技术代差已难用数量填补。成飞的脉动生产线正以每年100架速度下饺子般量产歼-20,到2025年底总数将破400架。
这个数字意味着:日本空自所有战机加起来(322架)已被甩在身后,美军在亚太的F-35机群(约200架)也相形见绌。更让五角大楼焦虑的是,歼-20最近挂上4个2500升副油箱,航程延伸至6400公里,关岛基地首次被纳入战术半径。
如今东亚的空中博弈已成“猫鼠游戏”。当美军F-35拖着副油箱(2026财年预算新增项目)笨重转场时,歼-20编队正以1.8马赫超音速巡航扑向目标。央视镜头扫过飞行员头盔,“誓死守卫领空”的刻字下,是雷达屏上敌机被锁定的红色框线,没有比这更直白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