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酣,社会气氛绷紧,一股同仇敌徾的情绪弥漫开来。就在这当口,一位名叫马臣的专家,用一句“现在向美国投降是代价最小的时候”,给当时的舆论场投下了一颗比炸弹还响的惊雷。
这话刺耳到了极点。他没用什么高深词汇,打了个粗俗却形象的比方:现在低头,还能“站着举起双手”,至少保有几分姿态。要是硬顶下去,最后恐怕只剩下“跪姿标准”地求饶。这番话一出,瞬间引爆了错愕、愤怒,甚至是一种被背叛的耻辱感。
一个曾在金融、科技圈呼风唤雨的时代精英,怎么会在这样一场被看作“国运之战”的关键时刻,抛出如此赤裸裸的“投降论”?他的判断,究竟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冷静剖析,还是被强大对手吓破了胆的焦虑?要看清这点,得把时间拨回他起步的年代。
要理解马臣后来的惊人之语,故事得从世纪之交的北京讲起。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中国经济却风景这边独好,持续的高速增长让整个国家充满了向上的生机。马臣,正是这股浪潮中,选择放弃体制内安稳、跳进商海搏击的一员。
2000年,他在北京最繁华的国贸CBD,租了一间不到五十平的小办公室,创办了“新世纪财富顾问”。这名字,和他提出的“生命与财富安保”理念一样,在当时显得相当前卫。他瞄准的是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起来的高净值人群,业务涵盖投资、并购、财富传承,专做一般人够不着的生意。
创业当然是九死一生。那时候,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国际巨头已经在滩头插上了旗帜,他一个本土小公司,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为了拉业务,他得自己抱着厚厚的企划书,一家家写字楼地跑,从陌生拜访开始。转机出现在2002年,通过校友圈子,他请来了一位有华尔街背景的海归,又从清华挖来计算机博士,开始搭建自己的技术壁垒。
这段经历对马臣的世界观塑造至关重要。他近距离接触了国际资本的运作模式,和瑞银、汇丰这些老牌金融机构打交道。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在这个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游戏里,西方尤其美国,在金融规则和技术标准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种优势,对一个渴望融入全球体系的中国公司而言,既是机会,也是一种无形的天花板。他的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
时钟快进到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巨浪扑面而来。马臣再次展现了他对趋势的敏锐嗅觉,果断地将事业重心从传统的金融咨询,转向了更具想象空间的金融科技(FinTech)。他先后成立了“来美利科技”和“宏城利科技”,主攻方向是投资决策的智能化。可以说,他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的鼓点。
从国贸小办公室里的奋斗者,到执掌科技公司的商界新贵,马臣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他也开始以“专家”身份,在社交媒体上指点江山。起初还局限于财经领域,但慢慢地,他的话风越来越犀利,越来越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似乎乐于站在舆论的对立面。
直到201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贸易战,将他彻底推向了聚光灯下。美国挥舞着关税和技术禁令的大棒,刀锋直指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命门。面对这种极限施压,从庙堂到民间,中国社会展现出了罕见的凝聚力,强调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的声音响彻云霄。
正是在这种万众一心、准备迎接挑战的背景下,马臣的“投降论”横空出世。他不仅断言对抗是徒劳的,甚至将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成就,相当一部分归因于“美国的施舍”。他声称,在核心科技上,中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这种彻底的悲观和自我否定,无疑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当时高涨的民族自豪感之上。
面对排山倒海的批评和指责,马臣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显得异常固执。他回应说,自己的判断完全基于理性分析,并且强调:“过去、现在、将来,我都认为中国应该向美国认错。”这种姿态,让很多支持过他的人都感到寒心。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最终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亲手创立的“来美利科技”迅速发布声明,与他“解除劳动关系”。在商业利益和创始人之间,股东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一把快刀进行切割。马臣,这个曾经的商界精英,就这样被自己的公司抛弃,成了一枚尴尬的弃子。
其实,在那个时期,持有类似悲观论调的并非只有马臣一人。一些知识分子和学者,也曾用更委婉、更学术化的语言,表达过对中美实力差距的担忧,甚至提出过“战略性退却”或“认输以换取和平”的观点。但马臣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一种最通俗、最赤裸裸、也最能刺激大众情绪的方式,将这种潜藏在部分“精英圈”里的焦虑,毫不保留地扔向了公众。
他的言论,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发展哲学。
一种是马臣所代表的“依附与妥协”逻辑。这种观点认为,后发国家的发展,本质上只能在先发强国建立并主导的游戏规则里进行。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遵守规则,甚至要讨好规则的制定者。任何试图挑战既定秩序或另起炉灶的举动,都可能招致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在实力不济时,通过妥协和让步,换取苟延残喘的空间。这种逻辑的背后,是对现有国际秩序根深蒂固的敬畏,以及对自己国家实力和潜力根深蒂固的不自信。
而另一种,则是后来被事实证明更具生命力的“抗争与自强”逻辑。这种观点承认现实的实力差距,但不认为这种差距是不可逾越的。它认为,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问题,是绝不能用退让来换取的。一味地低头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最终丧失所有回旋余地。
面对封锁、打压和“卡脖子”,唯一的出路不是“跪求施舍”,而是“硬扛突围”。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革新的动力,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打破技术壁垒,最终在平等的地位上赢得对手的尊重。
2018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进行了一次激烈而公开的正面碰撞。而随后而来的几年,则成了检验哪种逻辑更符合现实、更能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试金石。
马臣当年“不投降就会跪得更惨”的预言,并没有应验。相反,那份来自美国的“卡脖子清单”,在中国内部被硬生生转化成了一份全国上下的“技术攻关清单”。
在被重点围堵的芯片领域,虽然过程无比艰辛,但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的进程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按下快进键。华为在极端压力下推出的鸿蒙系统,硬生生在安卓和iOS垄断的移动操作系统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不仅没有被贸易壁垒困住手脚,反而异军突起,产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将中国的电动汽车开到了欧洲和东南亚的大街小巷。
贸易数据更是给出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结果。即便是在贸易战打得最火热的年份,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依然稳如泰山,维持在数千亿美元的高位。
这说明,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远比华盛顿的政客们想象的要深。那些被寄予厚望的高额关税,最终没能压垮中国的出口,反而很大一部分成本转化为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账单最终由其本国消费者和企业来买单。
在外交博弈的战场上,中国也展现出了足够的战略定力。面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周边地区不断制造事端和挑衅,中国一边坚守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底线,一边积极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朋友圈”。与东盟、阿盟、非盟等区域组织的合作日益紧密,一个更加多元化、不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国际关系网络正在悄然形成。
最终,这场在2018年被形容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端的贸易战,并没有出现一方被彻底压垮、向另一方“标准跪姿求饶”的景象。它更像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拉锯战,考验的不是谁能在短期内彻底击败对手,而是双方谁拥有更强的韧性和更持久的耐力。美方最终取消了绝大部分加征关税,中方也同步取消了反制措施,战线回到了新的平衡点。
如今再回看马臣当年那番石破天惊的话,显得格外苍白和缺乏远见。他精准地看到了中美之间的实力鸿沟,却致命地错误估计了中国应对挑战的决心、能力以及一个国家在面临外部压力时能够被激发的巨大潜能。
他的逻辑,似乎永远停留在线性、静态的强弱对比上,却忽略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民族意志的弹性。他看到了高墙的坚固,却没有看到墙内无数人在艰苦环境下向上攀爬的韧性。
风波过后,马臣一度沉寂。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他又再次活跃起来,继续抛出与他当年一脉相承的观点:主张中国应“疏远俄罗斯,亲近美国”,以此换取西方世界的“接纳”和“谅解”。这套逻辑的核心,依然是放弃自主性,试图通过依附强者来换取所谓的安全和发展机会。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个真正的大国崛起,从来不是靠别人的施舍或跪求而来的恩赐。站着,虽然可能要承受狂风暴雨,虽然前行的道路会异常艰辛,但脚下踩的是属于自己的土地,看到的是属于自己民族的未来。而跪着,即便能换来片刻的安宁或蝇头小利,最终也只会彻底丧失站起来的权利和尊严。
这条自立自强的道路,亿万中国人用几十年的血汗和智慧已经清晰地趟了出来,任何轻言放弃、任何妄自菲薄的论调,终究都会被时代前进的巨大车轮,毫不留情地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