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上纬新材今日复盘,LG全球首投具身智能!智元机器人获韩系巨头入局,能否扛起行业领头羊大旗?
发布日期:2025-08-06 22:25 点击次数:64

继7月15日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战略入股智元机器人,仅时隔半个月,智元再获国际集团战略入股,由韩国LG电子(LG Electronics)、韩国未来资产集团(Mirae Asset)联合领投。公开信息显示,这是韩国LG电子在具身智能领域全球首次对外布局。值得关注的是,智元此前收购63.62%股份的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因股价波动异常已停牌三个交易日,今日复牌上市。

01、为什么是韩国LG电子?

韩国LG电子隶属于韩国LG集团,其与三星集团、现代汽车并称韩国三巨头,三家公司每年营收约占整个韩国GDP总额的30%。

以2024年为例,三星集团全年营收占韩国GDP的13%、现代汽车约占11%、LG集团约占5%,说他们三家手握整个韩国国家的经济命脉,一点都不过分。

与三星、现代一向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韩国三巨头之一的LG电子,这次为什么选择联手智元?其投资动机又是什么?

韩国LG电子的机器人野心

据悉,LG电子此次投资智元机器人,是其全球范围内首次涉足具身智能领域。

在此之前,LG电子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主要聚焦于韩国本土或海外工业机器人。

2018-2020年:布局元年+疫情催化

2018年3月LG电子成立直属于公司CTO的机器人先行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所,启动工业与服务机器人研发。随后在6月,公司投资美国仓储机器人企业BossaNova Robotics 300万美元,布局AI驱动的零售场景机器人。

仅仅一个月后,LG电子以近900亿韩元,约5.38亿人民币,收购韩国工业机器人企业Robostar 30%股权,强化工业机器人技术。

2020年疫情初期,公司推出LG Cloi SuitBot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医院患者康复和老人日常活动,部署于首尔大学医院。并在在仁川机场大规模部署无人驾驶导航服务机器人,验证自动驾驶与障碍物规避技术。

2021-2024年:资本技术整合+人形机商业突破

2024年3月LG向美国AI送货机器人Bear Robotics投资了6000万美元,获得21%股份,并附带收购额外30%股份的看涨期权。

2025年1月,LG行使这一期权,追投700-800亿韩元,收购了30%的股份,总持股达到51%,成为控股股东。差不多同一时期,公司宣布旗下首款家用管家机器人Q9,集成GPT-4o模型,计划于2025年推出,目标是通过情感交互重塑智能家居体验。

2025年-至今:发力双足人形机器人

今年1月,在CES展上LG电子发布AI代理Q9,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手势识别(0.1mm精度)和步态算法,计划9月以订阅模式上市。2月,公司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将Q9接入Azure AI平台,开发家庭、酒店、车辆多场景应用。

8月,领投中国具身智能企业智元机器人,首次涉足双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协同开发工业高危作业场景解决方案。

从LG电子的技术演进路劲来看,公司在机器人布局上有较为明显的侧重和转向。

2018年到2020年这三年中,主要以轮式服务机器人为主,聚焦B端场景。

从2021年开始到2024年,则转向转向AI驱动的软件定义机器人(SDR),布局工业机器人并收购Bear Robotics。

2025年至今,公司全面发力双足人形机器人,通过开源平台(如FURON)构建生态,探索C端情感交互市场。

不难看出,LG电子的几个战略转型特征:

从本土到全球的动作:通过Bear Robotics打通美日韩市场,借智元机器人切入中国供应链,形成“韩国研发-亚洲制造-全球销售”网络。

从硬件到生态:从单一产品(如CLOi系列)转向集成软件平台,2025年计划构建跨场景统一操作系统。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引擎:据悉,LG电子的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已经从2023年的2.3%提升至2025年的9.8%,2030年机器人业务营收目标预计贡献15%以上利润。

这一系列发展轨迹显示,LG电子正通过“资本并购+技术自研+生态合作”的三重驱动,试图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复制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路径。

LG电子的竞争对手们:一个都没闲着!

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甚至形成围剿之势,这或许也是LG电子急于向外寻求合作伙伴的驱力之一。

那么,LG的两大竞争对手: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他们在机器人领域都在忙些什么呢?

竞争对手1.三星——布局20年 控股、投资、自研三管齐下

作为三巨头首位的三星集团,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远远早于现代汽车和LG电子。

2003-2018年:布局探索+积极研发

2003年三星展示首款人形机器人SDR-3X,具备行走和舞蹈能力,搭载自主开发的运动控制算法。2年后推出升级版SDR-4X,增加面部识别和语音交互功能,首次引入AI视觉系统。

2012年在葡萄牙IROS展会上发布Roboray,首款具备奔跑功能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最高速度1.2米/秒。之后又推出医疗辅助机器人Bot Care,支持生命体征监测和紧急呼叫功能,目标应用于养老护理场景。

2021-2023年:战略转型+聚焦人形机器人

2021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240万亿韩元(约1850亿美元),重点布局机器人、AI和生物技术,成立设备体验部门(DX)并升级机器人业务组。研发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Bot Fit(原GEMS Hip),计划2022年底量产,但因技术问题延期。

2023年1月收购韩国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 10.22%股份(约868亿韩元),首次涉足人形机器人硬件领域。2个月后再次增持Rainbow Robotics股份至14.99%,并计划整合其技术至DX部门。当年8月,三星解散Bot Fit研发团队,将150人调入研究院协同工作组,集中资源开发人形机器人。

2024年-至今:技术突破+生态构建

2024年5月,三星成立直接向CEO汇报的未来机器人办公室,由Rainbow Robotics创始人吴俊镐博士领导,整合AI与机器人技术。同年12月再次以2670亿韩元(约1.81亿美元)增持Rainbow Robotics至35%,成为控股股东并完成子公司化。

今年伊始,三星在具身智能领域更是频繁出手。

1月,投资美国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开发通用机器人控制基础模型,强化AI算法能力。

3月,与谷歌联合推出AI伴侣家庭机器人Ballie,集成语音交互、健康管理和家庭自动化功能,定价约2000美元。

5月,通过Rainbow Robotics发布新一代轮式人形机器人RB-Y1,最高速度2.5米/秒,支持50厘米垂直移动,应用于工业与物流场景。

三星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之强大,除了显示其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之外,也离不开其背后的坚实后盾:核心技术与高技术壁垒。

技术储备:据悉,三星拥有2500余项机器人专利(含400项人形机器人专利),覆盖运动控制、AI感知、精密减速器等领域。

产业链整合:依托半导体(自研NPU)、显示(柔性OLED交互界面)、电池(高密度储能)技术构建垂直优势。

应用场景:聚焦工业自动化(工厂物流)、家庭服务(护理/清洁)、医疗康复(外骨骼)三大方向。

全球布局:通过Rainbow Robotics拓展欧美市场,计划2030年实现人形机器人年产能超10万台。

三星通过控股Rainbow Robotics切入人形机器人硬件领域,同时通过投资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初创公司补强算法与软件能力,形成“硬件+AI+生态”的立体布局。

其目标不仅是消费级产品,如家庭机器人Ballie,更瞄准了工业自动化与未来劳动力替代市场。

竞争对手2.现代汽车——11亿控股波士顿动力 降本增效明显

相比三巨头老大20多年苦心耕耘布局具身智能领域有所不同,现代汽车则主要通过收购+自研布局该领域,并成为全球车企中机器人布局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2020年:战略收购与基础布局

2020年12月现代汽车以约11亿美元收购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80%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获得全球顶尖的机器人研发能力,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如Atlas)和四足机器人(如Spot)。

2023-2024年:技术深入+量产突破

2023年推出首款服务机器人DAL-e,定位客户服务场景,搭载视觉识别与自然交互系统,应用于现代展厅及客户服务中心。同时宣布工业机器人量产计划,未来将采购数万台机器人用于全球工厂。

2023年,公司在美国佐治亚州新工厂进行Atlas人形机器人工厂测试,执行精密装配、焊接质检等任务,目标年产能提升至120万辆。同时,将四足机器人Spot应用在工厂内,承担设备巡检、预防性维护任务,通过AI算法优化故障预测准确率。

2024年,发布可穿戴机器人X-ble Shoulder,面向工业场景推出肩部助力外骨骼,可减少工人60%肩部负荷,计划2025年量产。

2025年:控股波士顿动力 尝到甜头了

2025年,现代与波士顿动力又有进一步的合作计划,采购数万台机器人,部署于全球工厂,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并继续追资210亿美元等。

对波士顿动力的收购举措,也让现代汽车尝到了甜头:一方面提振了现代汽车的工厂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迁移,也反哺了波士顿动力,降本增效明显。

工厂自动化提升至97%: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狗和Atlas人形机器人已部署于现代美国工厂,执行设备巡检、焊接质检等任务,使生产线自动化率从85%提升至97%。

技术迁移波士顿降本40%:现代汽车将电动车电池管理、电机控制技术应用于Atlas关节电机优化,使其成本降低40%(从2万美元/台降至1.2万美元)。

未来规划(2026-2030年)

按照现代汽车对具身智能领域的规划,公司计划将Atlas技术适配家庭场景,开发家务协助、老人看护功能,目标定于2030年实现商业化。

在全球机器人供应链整合上,现代汽车将与三星SDI合作研发高密度电池,提升机器人续航能力。联合英伟达开发AI训练平台,优化机器人决策系统。

纵观现代汽车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布局,其核心战略逻辑有三项:

技术复用:将汽车制造中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迁移至机器人研发,如Atlas的视觉系统复用IONIQ 5技术。

场景协同:优先覆盖工业自动化,如工厂的质检、物流,以及智慧出行,诸如充电、巡检等,再向家庭服务延伸。

生态闭环:通过控股波士顿动力、投资电池与AI企业,构建“硬件+软件+能源”的全链条能力。

现代汽车通过收购与自研双轨并行,成为全球车企中机器人布局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其技术路径(仿生设计+AI驱动)与特斯拉(端到端AI)形成差异化竞争,未来或通过开放“Robotics Total Solution”平台,与车企、科技公司共建行业标准。

02、为什么是智元?

到底是智元找到LG电子,还是LG电子找上智元,截至目前,智元对此次融资合作细节,尚未公布。

不过,通过此次融资,智元和LG电子双方或许能各取所需。

对LG电子来说,借由与智元的合作可快速获取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如智元自研的“智元灵渠OS”操作系统和通用基座模型GO-1。同时借助智元的量产能力,如智元2025年计划出货数千台,抢占工业、服务等场景的先机。

对智元来说,与LG电子的合作可以收获诸多:资金、国际品牌背书及全球化资源。

技术协同上,LG在机器人感知与导航技术上的积累,如CLOi商用机器人,可补足智元在复杂环境适应性上的短板。

市场拓展上,智元可以通过LG电子在韩国本土的供应链资源,如汽车代工企业等,为公司的出海提供渠道支持。同时LG的全球网络可以助力智元进入北美、欧洲等高端市场,缓解国内价格战压力。

当然,双方合作的潜在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1.技术主权与自主性风险

核心部件依赖:智元机器人供应链中,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若LG通过技术合作形成绑定,可能削弱智元自主可控能力。

标准话语权争夺:LG在机器人通信协议,如ROS系统上的积累可能主导技术标准制定,智元或面临“跟随者”困境。

2. 商业化路径的分歧

场景优先级冲突:LG更倾向家庭服务机器人如Q9机器人计划2025年内上市,而智元当前重心在工业高危作业,如替代搬运工种;商业服务,如营业厅导览,战略协同需磨合。

盈利模式验证: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亏损,智元需在资本压力下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落地速度。

3. 地缘政治与合规挑战

数据安全审查:中韩数据跨境流动可能面临监管风险,尤其是涉及工业场景的机器人数据。

本地化运营难题:LG虽承诺支持出海,但智元仍需应对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如欧盟CE认证;以及售后网络建设的成本。

对智元机器人来说,现在最紧要的事或许是:通过技术迭代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时在工业场景实现规模化交付,以此验证盈利模型并反哺生态建设。

把产品做得更稳定可靠,在工厂里大量交付,用实际订单证明这种模式能赚钱,同时用赚到的钱支持整个技术生态的发展。

我们期待智元成为行业领头羊的那一天。

不过,相比之下,今日复盘的上纬新材或许更期待这个消息。

毕竟300多亿市值趴那儿,流动起来,才叫资本;不流动的,那就只是个堰塞湖。

END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意昂体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