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许世友将军去了趟湖南韶山,探访毛主席的故居。
当时他碰巧又遇上老战友张平化,两人见面后,桌上一摆就是三大瓶白酒。
这在旁人看来,肯定是一场“喝到痛快”的酒局。
可没想到,酒刚喝到一半,许世友的女儿忽然走过来,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
没几秒,许世友就放下酒杯,说了句:“不喝了。”
这话一出,全场愣住了,这位一向“无酒不欢”的将军,怎么突然变了性子?他女儿又到底说了什么?
“酒将军”的名号
1906年,许世友出生在湖北麻城县许家洼村。
许世友自幼顽皮倔强,力气大得惊人,也因此,八岁时,他被送往嵩山少林寺习武。
寒来暑往,山门之内,他苦练武艺八载,不仅掌握了一身扎实的本领,还练出一副勇猛果敢的性子。
但命运并未让他停留于江湖,他因一场误杀地主恶少而被迫离开少林寺,自此流落民间,几经辗转,最终投身军旅。
1926年,年仅20岁的许世友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连长,一年后加入了共产党。
此后,他参加黄麻起义、转战鄂豫皖,一路从士兵做到团长,最终成为红四军的“酒将军”。
这个“酒将军”的名号,是他自己“喝”出来的。
在红军当中,许世友好酒是出了名的,他喝起酒来,不分场合、不论对象,且一口一口烈酒下肚,换来的不是酩酊大醉,而是满身虎胆。
更奇的是,别人喝醉躺地,他喝醉却能跃马冲锋,刀枪不入般直捣敌营。
一次小战前,几位首长劝他别喝了,战事在即,怕有闪失,他只是嘿嘿一笑,把酒一饮而尽,说了句:“酒壮胆,胆胜则战胜。”
果不其然,他带的部队冲在最前头,破敌最猛。
不过,喝酒在战场上总归不是什么好事,一次,毛主席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喝酒不是问题,但要万一喝误了事呢?你怎么保证?”
许世友思考后作出回应:“那我约法三章:战前不喝,战时不喝,打了败仗也不喝。”
这番“约法三章”,既是许世友对毛主席的承诺,更是一位军人对职责的自觉。
从此之后,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前线,还是觥筹交错的庆功宴,只要符合“三章”之一,他便自觉端茶代酒,滴酒不沾。
周总理的“酒桌劝诫”
除此之外,周总理也对他在喝酒方面劝诫过。
彼时,抗美援朝战事已过,许世友因战功卓著常驻南京军区,工作之余,他最钟爱的便是宴请老部下、旧战友。
许世友自认这是对兄弟情义的表达,是革命战友情的延续,是用酒换心的直男情操。
但在外人看来,这种行为有时未免太过鲁莽,尤其对于那些体弱或不会喝酒的人来说,这种“革命式喝法”,已然成为一种负担。
终于,有人把这番情况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
一次回京开会之际,许世友刚下火车便接到通知:“周总理邀请您今晚到家里喝一杯。”
周总理府邸内,桌上摆了四菜一汤,是周总理“最高规格”的家宴配置。
酒上来后,周总理笑着说:“许司令,我听说你在南京请客有规矩,谁不喝就动手,这回咱俩斗一斗,看谁能喝。”
两人就这样对饮而坐,席间酒香氤氲,言语轻松,周总理并未急于下口,而是慢条斯理地问起许世友部队建设的进展,又不时聊起旧日战事。
许世友本就是个快人快语的性子,这一边喝着酒,那一边嘴里也没闲着,从敌后伏击战讲到训练场上的趣事,滔滔不绝,酒劲越发上涌。
第二瓶酒喝到一半,许世友的步伐已有些踉跄,语调开始飘忽,手握酒杯,却迟迟没再喝下。这时,周总理终于轻轻地放下酒杯,望着他开口了:
“老许,你知道我今天请你来,为啥非得和你拼这两瓶酒?”
许世友怔住了,他知道,这顿酒从一开始就不简单。
周总理则端起酒杯说:“我知道你没在战场上喝醉过,打仗你从来不误事,许多事我都了解,但你那酒桌上的规矩……强人所难了点。”
许世友低下头,不再插话,他知道,周总理没有当场指责,而是用这种“斗酒”的方式让他亲身体会何谓分寸,何谓节制。
沉默许久,许世友放下酒杯,端起杯中残酒一饮而尽,然后挺起身子说:“总理,我服了,往后我喝酒,有数,再不强人所难,酒桌也不逞强了。”
说完,他站起来,向周总理鞠了一躬,眼神里是满满的敬意与诚服。
从此之后,许世友的酒桌规矩不再苛刻,宴席之上再也无人被强灌。
他开始自设“六杯上限”,不论场合、不论情绪,皆不越界。
家人也察觉到他的改变,尤其是妻子田普与女儿许丽,见他开始克制,开始在“喝”与“戒”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皆欣慰不已。
韶山之行
1976年,彼时的许世友,已是年过七旬的开国上将,身居广州军区司令员要职。
就在这一年,他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绕道北上北京,先到湖南韶山一趟。
消息传出后,湖南省方面立即安排接待,韶山当地更是全城动员。
老百姓听说要来的是“打过抗美援朝、上过朝鲜战场的许将军”,都纷纷赶来,想亲眼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将军。
其实,这不是许世友第一次来韶山,却是最特殊的一次,彼时,周总理刚刚离世,毛主席的身体也日益衰弱。
因此,对于许世友而言,此行不仅是对故地的瞻仰,更像是一场情感与信仰的朝圣。
接待他的,是湖南省领导张平化,一位老战友、老朋友。
韶山的接待标准一向从简,但这一次,张平化特意嘱咐厨房准备三大瓶上好白酒,还派人打了几只山鸡、野兔,想着借此与老友叙旧,舒解其心中郁结。
张平先行举杯,为许世友斟上一满杯,许世友自然是举杯一饮而尽。
喝到一半后,许世友的女儿许丽突然上前,凑近父亲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话音未落,许世友的神色顿时一变,他缓缓将酒杯放下,转头对张平化说:
“老张,这酒……今天不喝了,你改日来广州,我亲自请你,喝个一醉方休。”
张平化一愣,许世友则嘿嘿笑了笑,没再解释。
他心知肚明,女儿那句“咱们还得赶去北京见主席呢,别误了事”,正击中了他的软肋。
是啊,主席还在,他怎能失态?怎能在毛主席的故乡醉酒失礼?他虽好酒,却更知分寸;他虽铁血,却心中有尺。
那一晚,许世友只饮了一杯,便早早起身回屋休息。
深情告别
韶山之行结束那日,许世友早早起身,站在毛主席故居前默立良久,他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手,向那老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同时,此行的真正目的即将揭晓:他要去北京,去看看那位给予他信任、将他从风浪中拉回的领袖毛主席。
彼时,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病榻之中早已无法久谈长叙。
许世友从广州绕道韶山,再奔赴京城,一路疾行,心中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开口。
那是一个下午,许世友刚踏进中南海,就被安排在外间稍作等待。
一会后,门终于开了,警卫轻声示意:“许司令,可以进去了。”
他走进去,房间里弥漫着药水与淡淡的香烟味,毛主席半卧在床上,听到脚步声,缓缓睁开眼。
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哽咽喊道:“主席,我来看您了。”
毛主席费力地摆摆手:“老许,别跪……你还是这脾气啊。”他想笑,却没力气,只是嘴角动了动。
探视很快就结束了,许世友被劝离中南海,几个月后,毛主席病重不治,撒手人寰。
噩耗传来那一刻,许世友正在广州军区会议室布置训练工作。
那一晚,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句话都没说,自此之后,许世友再也不在公开场合大醉。
他开始在重要节日、战友纪念日前,独自斟上一杯,默默饮下,然后举头遥望北方。
他不再劝酒,不再灌人,连家人都感到惊讶:老许终于变了。
1985年,许世友在南京病逝,享年79岁。
遵其遗愿,他被土葬于母亲身边,墓前不立高碑,不雕华像,只写下几行质朴的碑文而,而他墓碑前,总有人为他献上酒。
许世友这一生,为国为民,酣战无数;而他与毛主席之间,那一杯未尽的酒,却成为他生命中最深的告别,最长的怀念。
最后,许世友将军不在了,但那份属于他的人情与军魂,却像那酒香般长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